作 者丨朱丽娜,见习记者尹琛
编 辑丨李艳霞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这座一直以来以金融、贸易和国际化等关键词闻名的城市,正承担起一个新的角色。
上一届政府在创科方面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大家都意识到,香港要可持续发展,创科是应该走的一条路,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主席陈细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坦言。
事实上,无论基础科研实力、市场需求还是政策支持,香港都具备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独特优势。陈细明直言,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真的非常发达。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有3所香港高校位列前50名;其中多所大学的科学及工程学科,排名全球前100。2021年的数据显示,香港科技大学的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科位居前述排名的第20名;科大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及资讯系统则分别为第30名、第31名。
在市场需求方面,陈细明则认为,香港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创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适合的环境和生态。以金融科技为例,数据显示,香港是消费者金融科技普及率最高的市场之一,排名高于法国、美国和日本等。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脉络与香港经济转型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跨国银行、大型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云集,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落户香江。
纵观近年来香港创科的进程,业界对其评价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起步晚,发展快。2017年,香港仅有约2200家初创公司,其中约180家为金融科技公司。香港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香港的初创公司数量相比2017年增加了68.5%至3755家,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则飙升至逾600家。这期间,香港还见证了逾10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
但这远非终点。陈细明认为,创科产业链的配合、创科人才培养,以及创科生态圈的建设等,香港还应继续努力,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则是契机所在。
据了解,作为香港两大初创摇篮之一,数码港的金融科技社群覆盖多个领域,包括金融服务自动化、金融研究与数据自动分析、支付科技、财富管理科技、数码资产及虚拟货币、保险科技及虚拟保险、借贷科技、监管科技、反欺诈、银行基建及虚拟银行等。这些初创企业可与大湾区内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跨境推动电子支付、区块链、财富管理科技及智能金融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
资金支持:辅助创科企业成长
占地24公顷的数码港远离香港的闹市,位于香港岛钱纲湾海滨,环境清幽。包含数码港1至4座、数码港商场及酒店等设施在内,整个园区形似一根勺子。1998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香港需要发展资讯科技,并设立创新科技委员会,邀请时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担任主席,数码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自2004年落成至今,十余年间,数码港作为香港的数码科技大本营,已经汇聚了约1800家初创公司和科技企业,亦被外界寄予香港硅谷的厚望。截至去年底的数据显示,香港约600家金融科技公司中,约400家就落户在数码港。此外,数码港亦有约700家智慧出行、智慧生活的公司;约100家至200家数码娱乐公司。
在此期间,数码港亦成功孵化了6家独角兽,包括虚拟银行WeLab、旅游科技公司Klook、物流科技公司GOGOX等。在众多的初创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独角兽并不容易,陈细明认为,资金、平台及生态的支持均不可或缺。
他忆及GOGOX发展初期的情景,他们当时第一笔资金都用完了,但补充资本不是那么容易和迅速的,数码港于是通过相关的资助计划雪中送炭,GOGOX公司在关键时刻获得了资金补充,并迅速发展壮大。
数码港于2016年成立2亿港元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向数码港初创企业提供种子至A轮融资阶段的资金,推动香港整体创业及天使投资的发展。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数码转型,投资者对高科技公司的兴趣大增。
资料显示,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成立至今,已投资了23家数码港初创企业的2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75亿港元,并吸引15.5亿港元的共同投资,引资比率为1:8。截至今年9月底的数据显示,数码港内初创企业今年融资金额共计逾15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飙升1.76倍;截至今年9月底的累计融资超过340亿港元。
陈细明坦言,在资金支持创科发展方面,上届香港特区政府的力度空前,投放了共超过1500亿港元发展基建,推动科研等。2020年的数据显示,香港本地研发开支占GDP的0.99%,相对2017年的0.8%有所上升。
然而,企业、资本及风险资本在香港创科方面的投入却差强人意。以风险投资为例,2021年的数据显示,香港风投基金的投资约为420亿港元,较2014年的14亿港元有明显增幅,但绝对金额与政府投入仍有一定差距。对此,陈细明认为,香港创科在基础科研方面较为成熟,但产业链的中下游发展不足,导致投资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回报,从而削弱了相关公司在风投市场的吸引力。
今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文件指出要展现香港特区和深圳市两地政府支持私募及创投基金发展的决心。其中提到,前海合格境内投资企业若投资符合条件的香港创科企业或项目,将按照实际投资额2%、单项投资最高50万元获发奖励。陈细明认为,类似的政策支持,无疑将为包括数码港园区内企业在内的创科企业带来利好。
湾区融合:产业链优势互补
在香港的创科生态圈中,常被提及的另一个痛点是产业链的打通。
陈细明坦言,香港多所高校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也拥有许多科研实力出众的教授,但这仅仅是创科产业链的上游端,在科研产业链的中下游,例如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商业化及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他对此提出实际的建议,即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补。香港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科研的基地,利用深圳作为应用科研方面的场所,再结合广东省其他区域比如东莞、佛山的生产基地,陈细明指出,这样最大化地利用两地资源,打通整条创科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使得科研最终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循环。
2021年初,数码港与前海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推进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根据备忘录,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为两地创科企业提供包括人才、市场商机、投资者网络等在内的支援。
事实上,早在2017年,数码港已与珠海大横琴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内容包括投资、科技创业活动、创业孵化等合作。截至去年10月底的数据显示,大横琴在香港设立了2亿港元投资基金,并已跟投4个数码港基金投资的科创项目。
我们与内地很多地方的园区都有合作协议,也鼓励数码港内的科创公司去内地经营或合作,陈细明透露,截至目前,数码港园区内的企业有80余家在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设立有联络点或分公司。
提及香港创科的中长期发展,陈细明认为,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
我们希望数码港可以借助‘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大湾区发展的势头,协助公司及香港的创科人员去了解和充分利用大湾区的优势。陈细明说。他指出,具体包括鼓励香港科创人员去内地实习、工作;在大湾区或更广的范围举办创科比赛,进行创科交流等。
多年来,数码港亦多管齐下培育人才,如举办数码港-大学合作伙伴计划,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同时为本地青年人安排到数码港的公司实习,让他们亲身了解金融科技、智慧生活及电竞相关工种;另外,亦设有数码港学院,进一步培育初创企业、从业员及年轻人。
据悉,随着近年来报名参加数码港培育计划的初创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数码港现有四期办公大楼的长期租用率超过90%,Smart-Space共用工作间更接近爆满。目前,数码港有超过800家驻园区创科企业。陈细明透露,数码港已有第五期的扩展计划,计划在2024年增设新的创科空间,令更多创科公司加入园区生态,亦希望吸引更多内地及海外企业来此举办活动。
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与陈细明的对话实录。
香港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
21世纪:数码港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创科产业的发展和腾飞,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具备哪些优势?
陈细明:十四五规划指出,香港的定位是成为一个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在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国家的定位以及历史发展,都有独特的优势。上一届特区政府过去5年在创科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大家都意识到,香港可持续发展,创科是应该走的一条路。
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是非常发达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在其他产业方面的发展其实是很成熟的。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创科。在过去几年里,成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香港现在有4000多家创科公司,相比几年前1000家上升得很厉害。最重要的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21世纪: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数码港已汇聚超过1800家初创企业,其中有近400家金融科技公司,您如何看待利用科技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陈细明:香港有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在数码港的大约有400家。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本身在环境和在生态方面,对金融科技是一个很适合的成长环境。去年香港金管局推出了金融科技2025策略,推动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因为香港是一个金融中心,对金融科技的应用需求很大,包括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渠道销售,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香港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金融科技人才与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生态圈支持独角兽孵化
21世纪:数码港现有的1800多家初创企业,除了几家独角兽以外,其他企业的规模如何?
陈细明:按照行业的种类来分,我们有4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大约有100-200家数码娱乐公司,另外有700多家是智慧出行或智慧生活相关的公司。
21世纪:据了解,数码港已经成功孵化出了数家独角兽,独角兽的诞生、壮大需要哪些生态圈的支持?
陈细明:香港现在有八家虚拟银行,其中有两家WeLab和众安都是在数码港成长的,4家虚拟保险公司里有3家也是在孕育和成长,是一个很好的环境。
数码港本身对这些初创公司的成长提供帮助。比如,GOGOX在成长的过程中,初期资金很紧张,当时第一笔的资本快用完了,但补充资本不是这么容易和快的。我们数码港的一些资助计划就提供一些资金,它才可以逐步去成长。
第三,数码港帮助他们参与内循环、外循环以及与世界接轨。我们非常鼓励他们去内地开设一些分公司,加强与内地以及海外市场的交往。
为何香港仍以政府投入创科为主
21世纪: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创科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风险资本投入不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陈细明:这背后有几个原因,一是风投本身就是风险比较高的,未必容易拿到一个必然的回报,这是本身的性质,二是香港创科的发展分上中下游,我们在上游的一些基础科研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应用科技或者生产的中下游的发展有些不太对称。一个基金的投入很多时候要看整个过程完成之后才会有回报。因此,在市场的吸引力会弱一些。的投入目前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但过去几年投入了约1500亿港元,这个绝对金额是很大的。私人的风投金额去年达到了400亿港元,2014年才十几亿港元,在七年时间增长接近30倍。所以,香港创科的风投或者创投基金,都是朝着一个高速成长的方向。
21世纪: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无科创、无未来,创科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香港如何才能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陈细明:现在除了香港之外,创科也是全世界的一个趋势。无论是任何产业都要利用科技。创科本身也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香港以前的产业比较单一,主要是金融、地产、贸易等。特区政府在创科方面的投入与发展,也是将香港产业生态多元化, 适应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潮流。
香港本身在发展创科方面有很多优势,在这方面也可以协助国家,在创科方面做一些工作。我相信香港特区政府在创科方面的投入,也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和遵循发展的方向,以及结合香港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而实施的。
数码港的使命
21世纪:一直以来,缺乏产业链配套是香港创科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您如何看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数码港如何帮助园区内的初创企业进军内地?
陈细明:结合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们的方向是配合国家政策,也希望充分利用这个政策提供的便利。去年年初,我们和前海管理局签了一个合作协议,鼓励我们的一些创科公司去经营或合作。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与国内很多地方的园区都有合作的协议。我们鼓励数码港的一些初创企业在国内设立联络点或者分公司。现在应该有80多家公司在大湾区内地设立了一些公司或者网点。当然还有一些中长期的发展,包括人才的培养,我们一直和国内的园区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我们鼓励香港的年轻科创人员去内地实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也积极地举办大湾区的一些创科比赛和交流。
21世纪:作为数码港的新一任主席,您对数码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陈细明:香港创科的发展早期的增长不是很明显,从特区政府成立创科局之后,香港创科发展快速起来。
数码港作为香港一个重要的创科园区,有很重要的使命。第一,一直以来,数码港的一个使命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创科企业,希望帮助香港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第二,人才的培养。我们一直坚持协助香港培养更多的创科人才,这些人才对内地很了解,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的优势,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的优势。第三,希望通过创科的发展,园区培养很多不同的创科公司,或者通过创科公司协助香港新经济和旧经济的接轨,有利于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进入专题>>>
策划:于晓娜
记者:朱丽娜、尹琛
编辑:李艳霞
监制:朱丽娜
设计:白宇航、黄丹虹
审校:强燕、陈晶晶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梁俊斌 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张然 唐双艳 吴婉婕
海外商务合作: 黄子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E N D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吴梓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AG:潮流 | 资讯 | 香港 | 数码港 | 科技 | 陈细明 | 金融 | 支持 | 投资 | 初创企业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zixun/1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