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约1200年前
唐代的“敦煌文书”中
就有关于《茶酒论》的记载
900多年前的北宋
大文豪苏东坡还曾设想
“以茶酿酒,兼得二者其妙”
茶与酒早已超越食品的范畴
成为不可替代对于中国人来说的文化符号
一千年以后的今天
当茶与酒相遇
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9月28日,茶与酒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暨国晶茶本酒上市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21层人民网初心报告厅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人民视听、广西平果市人民政府、广西凌云县人民政府主办,正和岛、国晶酒业协办。活动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王守常,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国晶酒业董事长陈耀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等专家学者,共同为茶与酒文化产业融合出谋划策,探寻行业创新发展之路。
茶的内敛与酒的奔放,在此刻完美融合,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而茶酒融合所产出的茶本酒,既是代表中国独特文化的一个创新产品,也是中式社交哲学的一种具象体现。
以茶酿酒圆梦千年创想
“在一个新兴赛道里做创新一两年或许就已足够,但在千年传承的酒赛道里做创新。十年,还远远不够。”国晶酒业董事长陈耀宗先生说。
早在九百年前,苏东坡就提出了以茶酿酒的创想,“茶酒采茗酿之,自然发酵蒸馏,其浆无色,茶香四溢”。国晶茶本酒历经十年研发、数百次的试验,选定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凌云白毫茶作为酿造茶本酒的原料;选用凌云岑王老山天然活泉,作为高品质水源供应,开发近3万平米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如来洞,为原酒储藏提供了最适合的环境。
国晶引入智能化的紫铜工艺生产线,采用低温发酵技术;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交流合作,历经5年,成功培养培育出更适合茶本酒的专用菌种,并形成了国晶独特的“七齐”“八必”茶本酒酿造方法。
经过2年的酒体熟化,国晶人终于圆了苏东坡以茶酿酒的创想,造福了数万广西百色凌云茶农。国晶茶本酒也于2024年入选“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会”的年度案例。
国晶长期以来执着提升产品的健康价值和品质。作为中国酒行业的创新品类,其酒体风味独特,入口绵柔甘美,茶香自溢,清冽怡神,唇齿留香,尽兴不上头。根据2024年8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酒中选用有机凌云白毫茶作为酿造原料、采用低温发酵技术,在借鉴白兰地紫铜蒸馏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紫铜吸附使酒体更干净,保证了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萜烯类物质得到保留。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茶酒体内代谢过程及机理研究总结报告》中指出,茶本酒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均高于其他的酒类,有利于体内乙醇代谢。因此,相对传统蒸馏酒国晶茶本酒具备“一快三低”的独特性。
如此匠心打造的产品迟迟未推向市场,反复测试反复改良工艺,追求精益求精,只为给消费者带来完美的体验。
一金两银花香自有蝶飞来
今年5月份,国晶茶本酒亮相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24中国广西商品博览会”,得到日本财经新闻、路透日本等多家媒体关注。
这并非国晶茶本酒首次“出圈”,早在2010年,就以其独特的产品品质及商业价值荣获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金奖;今年,国晶茶本酒再次在美国旧金山世界烈酒大赛(SFWSC)中斩获“一金两银”,在没有任何品牌推广的情况下,靠自身的产品力获得业界肯定。
产品在内测时期,国晶茶本酒便已经深受业界关注,继去年成为“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用酒后,在今年9月24日举办的“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国晶茶本酒再次成为指定用酒,在正和岛2024案例共学大会上,国晶茶本酒以实力“出圈”,无负担社交饮酒文化和新饮酒文化的倡议直接切中企业家的商务社交痛点。同时也在今年的“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中,与荣耀MagicV3最薄折叠手机、联想AIPC、小鹏MONA一同入选年度案例,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盛赞茶本酒是可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一个创新性产品。
不忘初心倡导消费新风潮
近年来,国潮成为新“流量密码”,正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推动力量。茶本酒用文化自信、品质自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晶茶本酒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当地茶农共同富裕。为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国晶酒业与凌云茶农签订了流转协议,并逐步将茶园进行有机种植改造,提升了茶叶每亩的产能,提高了鲜茶叶的收购保护价,从而提高了茶农种植茶叶的收益。
国晶茶本酒,以“复兴中国风雅文化生活”为使命,倡导国人健康饮酒文化,践行无负担社交文化先行者,将持续引领消费者健康用酒。
TAG:潮流 | 资讯 | 茶本酒 | 茶本酒是什么 | 茶本酒档次 | 茶本酒品牌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zixun/16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