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985毕业生涌入县城-领酷热榜网
潮流
领酷热榜网

大量985毕业生涌入县城

发布
大量985毕业生涌入县城

对于毕业于“985”大学的著名学生来说,每年的选调生考试已经成为进入该县的“捷径”和“保证”选项。
“我对当公务员没那么强烈的感觉,但既然考上了,那就去吧。”一位受访者说。
最起码,选调生在当地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有一些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离开了县城,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有的人已经做好了向上流动的打算和准备,只等未来通过“选择”走向更广阔的城市;有的人在县城结婚生子,扎根。
然而,在高校的图书馆里,有的人努力学习是为了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有的人从踏入985高校的那一刻起,就把“毕业考试”作为自己的信仰。
[1]选调生成为985学生的最佳选择。
这是一份前几年被985高校毕业生鄙视的工作。
徐东来2019年毕业于广东某985高校,硕士。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公务员。
毕业季,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申请美国博士学位上。2019年,在他认为“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时候,成为公务员是他和其他同学都不喜欢的出路。
由于牵涉到各种事情,他的博士申请最终没有提交。他报考了选调生,并成功成为该县的一名公务员。
是选调生各省党委和组织部门选调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通常只有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有机会申请调剂。
通过转学进入省会和地级市并不容易,毕业生想法也不一样。2019年徐东来报考贵州选调生时,当年录取的100名左右的选调生学生中,有18名留在了省会,其余分散在全省各地。
“不是所有人都想去省会城市。”徐东来说,他想离家近一点,应聘了县城的一个职位。
回忆起当年他和同学们在择业的时候,他说当时他们对报考选调生并不是特别情,有点“不屑”。很多人只是随便申请了一份工作。他总结说,基本上,注册就能成功,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就业中的一个选项,甚至用来“保底”。
近年来,选调生成为985大学毕业生到县系统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选调生的门槛比较高,名校的限制使得工作竞争压力比普通公务员小很多。另一方面,公务员的“稳定”和“休闲”属性,在城市“996”工作压力下,让名校学子趋之若鹜。
《202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应届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报告》显示,从2021-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来看,企业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考研、公考、编制。公考领域,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212.3万,第一名为200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17.57%,比2021年提高0.73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2021届签订三方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46.1%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2019年,徐东来刚入职的时候,985硕士生还是县里的“宝贝”。领导对他绿了眼,在工作上也会得到一些优待。
但三年后,徐东来的领导们已经习惯了985的学生。“基层到处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体制内找工作已被许多985学生视为最佳出路。”
【2】校招受挫后,向往考公务员。
“我不想谈我在县里的工作。希望自己能消化这段经历。”徐东来说,工作一年后,他裸辞了医生。
2020年,他辞去了政府领导下的副处级秘书一职,去申博。所有亲戚朋友和父母都坚决反对,但徐东来非常坚决地辞职了。当时他乐观地认为,下半年疫情肯定会好转,“走出去”不成问题。
和他想的不一样,他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申请到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将注意力转向在中国申请博士学位,并最终进入北京大学。
他还记得办公室里的一位学长对他说,“肖旭,你要小心。去年来到政府办公室的选调生,在他刚来的时候是一个穿着西装和白衬衫的白脸学者。一年后,他成了一名农村干部。”当时他非常排斥农村土干部这个称呼,坚定的说不会。结果,还不到一年。“我冬天穿毛衣突出肚子的时候胖了20斤”。
进入北大后,徐东来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北大的照片,比如未名湖、鲍亚塔、春天的、深秋的落叶。偶尔,他会写一些文字,记下自己这一年来在县城的生活。这20斤“肥肉”还能看出县里公务员的痕迹。
徐东来走了,但围城外,仍有不少学生向内张望。
王云是某985农林高校的研究生。早在刚入学的时候,他就把体制内的工作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目标。到了研究生三年级,考“调选”是他备考的重中之重。
曾经参加过学校的“考研助学团”活动,去省内贫困县工作锻炼。
他在县城过得如鱼得水,并不觉得苦。而他的室友张翔,一心想申请体制内的工作,认为自己不如王云,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只能等毕业前直接申请。
县官员似乎能够隔离城市的焦虑。
林嘉绮2022年毕业于湖北一所985大学,主修新闻学。与选调生同年,他在家乡云南的一个县找到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
在校的两个月,她投简历,笔试,面试,一次又一次的开始。最多的一天,她考了五门网考。经过一天的检查,她感到头晕
其实早在大三的时候,她就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她见识过大厂的“残酷”——几乎从不早于8点下班,有时加班四五天。她每天晚上11点半才离开单位,第二天还要早起。
加入秋招后,她想留在互联网公司,但经过无数轮笔试面试,她直言找工作就像“神仙打架”。有的简历只是石沉大海,更多的时候是笔试后没有回复。能进入面试是幸运的。
每天笔试面试的日子,让她觉得“看不到尽头”。慢慢的,她发现自己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很模糊很没有目标的东西。林嘉绮清楚地意识到她那段时间的状态有问题。
“我只是不停地消耗我所有的耐心和精力,包括对未来的各种打算。”她说。
互联网、广告、公共关系、媒体...她大学同学的职业范围基本都在这些行业,很多和她一样,同时选择了考公。
公考是择业过程中的“额外机会”。国考和省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5高校在“选拔”中的门槛,将大部分新的竞争者筛了出去。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交了申请表,等她去辅导员办公室交表的时候,桌上的表格已经堆了一堆。
在县城报考并不是林嘉绮的本意。你要问,这个职位是“刚填的”。
她以为自己只能填一个岗位,为了保险起见,就报了一个县的岗位。这个县城离家不远,既满足了“想家”的想法,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后来她才知道,按照省市县的划分,可以填三个岗位,自愿录取。
【3】985大学生能赢得天然好感。
这个选择和她想的一样“安全”。最后,只有五个人填补了这个职位。因为种种因素,只有她一个人参加了面试,她成功被录取了。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在尽力提高吸引人才的待遇。
一位知情人向九拍新闻透露,2021年黑龙江哈尔滨“选调生”考试中,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曾口头表示,基本要求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985学校毕业生。如果有人考不上,会提供一个帖子问是否愿意转。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被录取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享受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1-2万元,每月生活补贴3000-5000元,5年内本地购房补贴20-40万元,公积金贷款额度可放宽2-4倍。税前年薪本科生不低于15万/年,博士生不低于30万/年。2022年,滨海县录取198名高校毕业生到机关、国企工作。除了国外知名高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985高校,90%以上来自211高校。
林嘉绮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工人。从大二开始,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林嘉绮的父母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提到了公考。虽然父母说“随你便”,但林嘉绮能感觉到父母的心情在被录取后明显变得很开心。
在县城,她发现985名校毕业生的身份能赢得领导的天然好感。“他们会觉得我们都是高素质人才,会觉得你能力强是理所当然的。”在单位,领导经常强调她的身份,告诉她以后的发展会一片光明。
资源也在向她倾斜。注册的第二天,她的工作全部移交,由她全权负责。工作不到一个月,领导还安排她轮岗,让她分管两个部门的工作。
这时候的焦虑和选择工作的时候好像不太一样。她每天要做的工作比考试还要实际。
尽管如此,入职一个多月后,她发现县里的工作并不轻松。
一篇稿子她改了5次,领导还是不满意,最后她也没用。她负责党建的宣传工作,绩效考核以曝光度为依据。曝光平台从县到省再到中央,加分层层递增,竞争对象都是县。
排名的下降会让林嘉绮焦虑不安。她怕被部长谈话,问工作是否松懈。有时候,她还要找一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问她能不能帮忙“推一把”。
现在,她对未来很乐观。她想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调到市里。她不打算在这个县定居。虽然她声称自己的生活是“宅”的,但周末可以不出家门,县城的生活节奏和大城市没什么区别。但她坚信,她的人生绝不能止步于县城。
从名校毕业后,去了县里,他对于涛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如果让他重新来过,他坚信自己不会再选县城。
何2017年毕业于中国南方某985大学,硕士,通过“选调生”计划来到陕西某贫困县。他说,在他任期的前半段,他已经“退出”过无数次了。
本来他的职业目标是进研究所或者企业。何之所以选择来陕西,是因为“选调生”在陕西省的第一次招聘,诱人的offer和女友的家乡在这里。
作为一个“外地人”,他不知所措,名校硕士的名号仿佛是一个无用的光环,一直罩在头上。在介绍他的时候,他会大谈“高材生”“未来人才”,但何于涛心里清楚,“人家只是嘴上说说,心里可不这么想。”
前两年,他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冷落和一种变相的排斥”,他常常觉得自己“还不如本地本科有用”。他自嘲,说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光环,往好了说是“降维打击”,往坏了说会让人觉得“留在大城市不好,跑回我们小县城抢饭碗。”
【4】不敢辞职,学习“生存法则”
何渐渐觉得,对于县城来说,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个“本地人”的身份和在当地盘根错节多年的关系。
孤独往往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基层扶贫时,村里以老人为主。白天,村子里还有一丝生机。夜晚,整个村庄笼罩在黑暗中,没有一点声音。何于涛在村里散步时经常陷入沉思。夜晚城市的灯光恍如隔世,巨大的孤独感吞噬着他。“那时候想找个人吃吃喝喝聊聊天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到了省城,总觉得恍惚。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穿着鲜艳的他,看着自己的便衣在地铁里摸索,感受一种“乡下人进城”的真实感。老友重逢,他觉得和在城里工作的同学格格不入。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虽然相距只有几百公里,但总觉得对方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何于涛不止一次想过辞职,但“有时候你只是有一个想法,一旦付诸实施,你就会失去信心”。
他老婆是他研究生的同学。她和何一样,不愿意去省城,甚至不愿意去县城所属的地级市。
而这种想法每次都被现实打败。结婚、生子、育婴……生活的琐事逐渐充斥他们的生活。不止一次,何和他的妻子之一能够转移到城市或省会,但家庭总是把他们牢牢地绑在县城。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突然两个人就一起走了。”眼看着机会一个个溜走,何于涛有点“听天由命”了。
他学会了县城的“生存法则”,送礼,处理关系,处理人情世故。他就像一颗从外地被风吹来的种子,破土而出,在这个县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如同春草的生长,每年都有一批批985高校的毕业生来到这个县城。何于涛经常说服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地方提前计划。“我从来没有对当地的婴儿说过这话。人各有考量。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外地的。我总是说,离开越早越好。”
他能从这些“洋娃”身上看到自己原本的影子,带着懵懂和期待来到这片土地,满怀理想和抱负,却在日复一日的县城琐碎和漫长中成为这个县城最普通的人。“如果你能走,你已经走了。如果你不能像我一样,给你。”
又是一个秋季招聘季,各大网络平台上,选调、考公的信息铺天盖地发布。应届毕业生搜索各省发布的信息,开始准备。在图书馆里,拿着书复习公考的学生越来越多。
年复一年,一到夏天,县里就会迎来一批985高校的“高材生”。

TAG:潮流 | 热榜 | 985 | 毕业生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hot/19984.html
声明:本页面内容源自互联网,不能用于任何商业服务,也不可作为任何信息依据,更无法构成专业建议,我们无法确保该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仅供读者参考。严禁使用和转载与分享该内容。本站对该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内容和图片有误或涉及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处理。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