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 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领酷热榜网
潮流
领酷热榜网

今日入伏 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发布
6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气候,不少人直呼“度爆表堪比三伏”。这样的热度还在继续,今日(7月11日)我国正式入伏,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

本年三伏有多长?会比前期更热吗?哪里将敞开“伏”汤蹈火模式?我国气候网特别推出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看哪里中暑最高发。一起帮你认清三伏天五大摄生误区,科学防暑“不踩雷”。

6月以来,我国北方华北、黄淮等地阅历多轮高温气候,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区域最高气温打破当地历史极值,江南、华南等地则多以炽热高温气候为主。三伏还未到来就现已这么热,今日入伏会不会更热?

我国气候网气候分析师王伟跃表明,本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开展,而南边部分区域将维持大范围高温炽热的气候格式,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区域热力值拉满,在部分时段极易呈现中暑气候。

从我国气候网推出的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中可以看出,本年头伏期间,比较简单中暑的区域首要会集在华北平原一带、江南华南一带以及新疆区域。

“头伏期间,华北平原高温将阅历先消减再开展的过程。”王伟跃表明,11日至12日,华北平原高温逐步被雨水浇灭,14日起这一带高温再开展,且从干热转为炽热。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陕西关中区域最高气温遍及超越32℃,加上湿度较大,不时有35℃以上的高温气候现身,较易产生中暑。

尤其在天津西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局地最高气温或许超越37℃,白天体感炽热,午后又非常暴晒。同样是酷热,新疆中北部和南疆盆地、吐鲁番盆地一带头伏期间主打干热暴晒,局地最高气温或达40℃,上述区域极易产生中暑。

“江南、华南等地受副热带高压操控,头伏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以炽热气候为主。”王伟跃表明,头伏期间,江南、江淮、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气候,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上述大部区域都较易呈现中暑气候,其中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以及华南中部和东部等地易产生中暑。湖北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和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西部、海南岛中部等地的部分区域最高气温遍及超越34℃,部分区域有37℃以上的高温气候呈现,一起最低气温也多在26℃之上,加上相对湿度较大,极易产生中暑。

总体来看,上述区域头伏期间暑热扑面而来,我们尽量防止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气温较高时段进行长期野外活动,如呈现体温继续升高、呼吸短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谨防中暑和热射病。

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西藏、贵州、云南等大片区域最高气温多在32℃以下,气候总体较舒适,不易产生中暑风险,属实令人羡慕。

接连第9年长达40天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本年是“加长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这是自2015年以来接连第9年三伏长达40天。

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便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本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本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继续的时刻固定为10天,所以本年的初伏便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本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便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继续的时刻也固定为10天,所以本年的末伏便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刻都是中伏,依据庚日来得迟早不同,留给中伏的时刻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而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本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本年的三伏也便是“加长版”的40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刻,防暑降温成为重中之重,网络上各种摄生方法层出不穷,但并非合适所有人,避开以下五大误区,助你科学摄生。

误区一、三伏贴包治百病

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中很重要的外医治法之一,首要适用于医治肺部、骨关节等方面疾病,以及适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虚寒型体质等人群。孕妇、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湿热体质和皮肤严峻过敏的人群都不合适用三伏贴医治。别的,贴三伏贴需到正规医院,在医师的指导下,依据个人体质和病症进行用药。

误区二、绿豆汤喝越多越解暑

绿豆是寒性食物,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酷热气候下,冰凉的绿豆汤成为不少人喜爱的避暑佳品。但大量饮用绿豆汤简单伤脾胃,尤其是阳虚体质、湿气较重、四肢冰凉、易腹胀腹泻人群都不宜多喝。

误区三、防暑不怕凉

三伏天里,许多人都只重视怎么防暑,喝冷饮、吃冰镇西瓜、洗冷水澡……炎炎夏日里这些避暑方式好惬意,但过度贪凉简单损害机体功用。例如,外出大汗归来,毛孔正处于张开散热的状况,在空调冷气或凉水的冲击下,毛孔会迅速闭合,导致体内热量无法发出,甚至或许会引发心脑血管突然收缩,导致供血缺乏。而大量饮用冷饮,也会加重肠胃担负,引发身体不适。

误区四、伏天就要“以热制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有些人喜爱“以热制热”,经过促进身体排汗来到达避暑意图。体质虚弱畏寒、腰背和手脚易发凉、免疫力较低的这类人群,合适在三伏天用热水泡脚、喝姜枣茶、喝羊汤、晒后背、贴三伏贴等“热养法”让身体热起来。但并非所有人都合适“以热制热”,内热体质人群假如采用“热养法”或许会导致上火,易出汗人群则或许因出汗过多引起心慌等不适症状。

误区五、最热时训练可进步耐热力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许多酷爱健身人群即便烈日炎炎也仍然坚持训练,以进步身体耐热力,但大汗淋漓会损耗体力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防止在野外过度运动,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血液粘稠而引发的心梗、脑梗等疾病。即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野外训练,避免中暑。

我国气候网温馨提示,未来一段时刻,我们都将处于“热热热”的感觉中,希望我们都把握科学的摄生常识,健康过三伏。


TAG:潮流 | 热榜 | 今日入伏 | 头伏中暑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hot/23657.html
声明:本页面内容源自互联网,不能用于任何商业服务,也不可作为任何信息依据,更无法构成专业建议,我们无法确保该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仅供读者参考。严禁使用和转载与分享该内容。本站对该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内容和图片有误或涉及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处理。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