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导演升级版本的舞剧《长城》于12月18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而言,新版的《长城》无论是从内容表达还是舞台画面的呈现来看,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该剧以万里长城为主要视角,讲述了在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册页中两代人的理想与奋斗故事,其中运用了多种舞台意象融合的手法,使观众重新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重新搭建起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的关联,重新确立了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崇高信念。
梦幻星河下的长城梦想
《长城》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舞剧作品,力求遵循真实反映生活这一舞蹈语汇发展之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人物形象,借此予舞与剧以现实观照。舞剧以科技工作者卫国、卫星父女二人作为主要人物,包含了序隐姓埋名、第一幕万里戎机、第二幕长城如父、第三幕天设金汤、第四幕换了人间等五个部分。剧中观众可以透过女主卫星的想象,窥探到50年代的科技工作者们千里奔赴马兰核实验基地的那段革命记忆。
虽说舞剧选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故事的表达却也不乏浪漫的人文气息。尤其在第三幕结尾处,时空流转中的卫星亲眼目睹了戴着防毒面罩的科研人员们留来下的遗书,她在舞台外遥望着父亲,门框外的革命前辈也透过门洞遥望着自己的过去,这份深情与记忆的重叠辉映最终呼唤着刺目的光芒和巨大的蘑菇云伴随马兰开花二十一的响亮童谣在罗布泊升腾而起,舞台也因此彻底照亮了筑起长城的梦想与征战星河的精神。
时空穿越中的代际传承
舞剧《长城》不仅在故事表述里力求找寻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表现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也完美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新美学诉求。为了能够将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炙热情怀以视觉呈现的方式更为具像化的传达出来,编导将舞台意象的营造和多时空交替、多时空并置的方式有机结合,阐明了舞剧叙事的核心——精神的传递与信仰的传承。剧中连接两个空间的黑板,通往两重记忆的门框以及飞出计算机的纸飞机处处展露着编导艺术构思之巧妙,尤其是第四幕中对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群像塑造的舞段更是独具新意,斜平台上的群舞演员不仅仅完成了对科技工作者们在数字光影中奋战一线的剧情叙述,还在舞段结尾用排尾演员以父辈们的身份纷纷显影的方式再一次点明了先辈精神永远与时代共舞的主题。
家国记忆里的青春之歌
青春不仅指个体生命向世界展开的美好岁月,也指这段岁月与更宏大历史记忆的交叠。《长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主旋律舞剧,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动人青春片。这不仅是因为剧中采用了如自行车、红领巾、气球等多种与青春有关的道具来营造舞台意象,更是因为这部剧对理想主义气息的敏锐捕捉。当前辈科学家们面对数据的争论懊恼与无措时,最先响起的是不怕困难,不畏强梁的歌声;当现代科技工作人员在电子数据中埋头苦干时,舞台上形成的却是古老的飞天形象。剧中的歌与舞是绝望迷茫之时再度唤起热情的希望,剧中人的青春记忆也是历史辉煌册页中的华美篇章,而这一切都有关于理想,有关于人性内部最弥足珍贵的光芒。
长城,从历史的记忆里走来,是民族脊梁的代表,也是守望和平的象征。如今,新时代筑起长城的路已换化成为星辰大海的征途,儿时的梦想既是不变的初心,也象征着民族精神延续的火种。《长城》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舞剧,更是对理想主义常常失语的当下所作出的正面回答。每当我们重新回看那些曾奋斗在祖国第一线的战士,那些曾历经苦难生活的科学家,那些曾为理想洒过热泪的人们,回顾革命历史,重拾革命理想,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部舞剧不仅体现出主创者们对社会人文理想的观照,也体现出他们对艺术发展的自觉追求,使得舞剧在给我们带来无限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舞剧艺术发展的新面貌以及全新的审美追求。
TAG:潮流 | 影视 | 舞剧 | 长城 | 舞台 | 历史 | 记忆舞剧《长城》 奏响理想与信念的“青春之歌”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movie/8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