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清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尽了清明节的触景伤怀之感,可谓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扫墓,但是清明节以及寒食节的来历,很多人是不清楚的。那么,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重耳传奇》,里面又是如何讲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历及典故的呢?
概要说来,寒食节和清明节,与晋文公重耳以及介子推不无关系。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他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为山西留下了不可复制、名垂史册的壮丽篇章。
介子推生年不详,殁于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啖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2700年前,重耳出亡时,相继被父亲献公和兄弟惠公追杀,而介之推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重耳饥饿难忍向田夫乞讨,非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很多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争功邀赏,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介子推割股啖君
晋文公亲自带众臣去请介子推。奈何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起来十分困难。有人向晋文公献计,寄望三面火烧绵山将介子推逼出。然而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感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寒食节当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率众臣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介之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晋文公遂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晋文公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有着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久远深刻文化内涵。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不能不看到,清明节感恩好像只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心存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的感念,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重耳传奇》用浓墨重彩来表现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和典故,笔者认为,其深意恰在于:警醒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在感恩逝去的先人的同时,更要感恩现实中那些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有益的人。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TAG:潮流 | 资讯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zixun/3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