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举办
戏剧艺术借力传统文化走向新天地
梅生
今年暑期,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国话院长田沁鑫率队推动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将举办地放在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济宁曲阜尼山。活动虽以戏剧名义发起,却又不为戏剧所囿,而是结合尼山圣境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一的儒家文化充分展现,半个月时间内吸引了众多原本对戏剧艺术缺少了解的游客。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尼山,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城市步调与民间景致的交织相融。
肢体话剧《织娘》剧照 资料图片
以戏之名让文化落地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作为国话为青年戏剧人才搭建的展示风采的平台,去年首度在北京与观众见面时,收获诸多好评。十余位青年导演分成文武两组,分别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创作蓝本,或以巧妙的构思融合文白内容,或以多变的调度充盈舞台行动,完成导演方法训练的同时,将古典文学名著现代化转译,引领观众进一步认知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不过,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演出均在国话先锋剧场进行,该计划第一季没有走出首都北京,受众也没能突破固有的戏剧观众。
今年,该计划第二季不仅走出北京,走进尼山,还借鉴一些戏剧节、艺术展的做法,通过演出、讲座、展览、市集等形式与内容兼有的举措,让自身不再仅是见证青年戏剧人成长的平台,而是变成集戏剧表达与艺术觉知、文化基因与生活肌理、青春观点与受众共鸣等多重交流议题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盛会,受众群体也由特定的戏剧观众,扩大到广泛意义上的普通游客。
加上诸多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鼎力助阵,不少活动采取线下举办、线上直播的形式传播,该计划第二季不仅让北京与济宁这两座城市实现双城联动,还借助互联网出圈,将影响力辐射到全国:在微博、小红书上的各种活动展示,让许多遗憾没能来到现场的网友也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话剧《面包会有的》剧照 资料图片
而当戏剧不再被城市的室内剧场空间束缚,艺术在山水之间接连登场,文化也就变成了可以滋养观众心田的阳光、空气与水,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变得更加灵动多元,展示华夏文明魅力的手段亦更为有效。
相较于其他把引进剧目与国内剧目并置呈现的戏剧节或艺术节,本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独有属性也由此凸显。这是一个依据尼山圣境的孔子塑像等人文景观、金声玉振的礼乐之声以及青山绿水的天然风光等打造的中式文化艺术盛会,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
当代观念讲述儒学传承
因为举办地尼山是孔子故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新经典单元,展现了包括李瑜导演的话剧《夜行记》、王沐导演的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等五部与孔子有关的作品,占据原创展演剧目总量的一半。年轻的戏剧人偏爱在尼山诠释至圣,不单因为这里是孔子的家乡,更因儒家思想在曲阜发源。儒家学说历经近三千年的发展,尽管思想内容不断演变,但始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帮助国人安身立命。就像古希腊戏剧以及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名家的剧作一直是西方创作者眼中的宝库一样,儒家学说也不断为中国的文艺创作者提供养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诗人导演的电影大师费穆,便从儒学倡导的中正平和理念中获得感悟,拍摄了《孔夫子》《天伦》等影片。
话剧《夜行记》剧照 资料图片
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创作者改编经受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时,很少原汁原味呈现,经常结合时代面貌与自身的创作喜好,借助独树一帜的形式改动原著的主旨、背景、人物与故事,给出贴合今天的观众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全新演绎。中国当下的青年戏剧人对话孔子与儒学时,也选择了引入现代视角,以便作品能与观众的生活真正发生对话。新经典单元的五部作品,大多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方法切入,道出孔子思想与儒学精神在中华大地的绵延不绝。
讲述众人营救厄于陈蔡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话剧《夜行记》,开场便指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随后用混入摇滚乐、夜视摄像头等元素的现代剧场语汇推动叙事,制造出别样的视听效果。《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当分别指向文、行、忠、信四教的四位剧中人,提灯夜行准备营救孔子之时,发现街上尽是和他们一样提灯欲救夫子之人,大家用行动说出: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的人格与思想已然结成光束,照亮暗夜。
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用当代年轻人的假想,揭秘《论语》的诞生过程。孔子逝世三年后,他的两位弟子曾参、冉有,各怀目的拜访他生前的随侍杂役履正,但两人一番争辩不欢而散。时间过去二十年,两人与履正又在尼山脚下相聚,他们借由眼前山水参透孔子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包含的仁爱与智慧,决意携手将老师的语录结集成册。
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剧照 资料图片
艺术化表现城乡一体化
除了诠释孔子与儒家文化,本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原创剧目中,还有一部分通过多样别致的手法,赋予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民俗工艺崭新的面貌,揭示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田野与新城市生活方式的打通。
在新田野单元,由张颖执导的肢体话剧《织娘》,讲述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的贵州侗族姑娘杨成兰,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创业的现实际遇与心路变化,她把带有鲜明侗族文化特色的非遗织布、染布工艺推广到海外,也介绍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由于该剧是在依山傍水的露天环境里演出,剧目本身兼具舞蹈的肢体之美与话剧的语言之美,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乡村的诗意生活。不仅如此,《织娘》还描绘出随着城市与乡村生活互相看见、双向奔赴,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美好。
在新城市单元里,由刘越洋与张丛联合执导的话剧《面包会有的》,用戏剧思维与影视思维相结合的手法,以两个从国外回来的女孩在北京繁华地段一起开面包店的故事,侧写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该剧立足当下,借助即时摄影等手段,回望两人艰苦却充实的创业往事,展望她们在事业与感情上的双重收获,让观众既感慨又感动。
除了戏剧演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等名家,以及国话演员孙红雷、韩童生等还在本季扶持计划上设置的大师讲堂、艺术工坊上分享艺术观点,活动中还设置了大人与孩子一起诵读《论语》、体验六艺,游客品味由孔子与儒家学说衍生的《礼·乐》等装置作品……这些内容不断将这场发生在孔孟之乡的文化盛宴推向高潮,让当地观众与外地游客,或驻足瞧热闹,或沉浸看门道。
以青年戏剧人才创意时代艺术表达为宗旨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为全国各地戏剧节、艺术节的原创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参加这些戏剧节、艺术节的创作者,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艺术作品时,需要谨记不能以凌驾的姿态介入当地的生活,生硬改造当地人群的审美趋向,而应该从历史的土壤与现实的环境中去寻找创作的依托,使作品能够引领当地观众从熟悉的生活模式里窥见别样之美,也让外地游客发现旅行的意义。
《光明日报》
TAG:潮流 | 资讯 | | 话剧 | 戏剧艺术 | 青年导演 | 尼山 | 夜行记 | 戏剧思维 | 戏剧演出 | 文化盛宴 | 艺术领域 | 艺术作品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zixun/15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