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徐克一箭射掉了“英雄”-娱乐-领酷网
潮流
领酷娱乐网

媒体人:徐克一箭射掉了“英雄”

发布
媒体人所说的 “徐克一箭射掉了‘英雄’”,主要是针对徐克导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具体观点如下:
角色塑造失败
郭靖:原著中的郭靖是怀揣家国大义、对英雄精神有深刻思索的人物,面对成吉思汗时有着对英雄气概和世间疾苦的深沉思考。但在电影中,肖战扮演的郭靖变成了在中原与大漠间追逐爱情的少年,其 “大宋子民” 身份认同及守卫宋土的观念意识仅来源于母亲转述的父亲之志,未能体现原著中郭靖对复杂民族关系、文化身份与伦理认同等问题的真切思考,失去了角色应有的深度和复杂性。
洪七公:原著里洪七公是行善惩恶、坚守原则的英雄,曾宣称自己杀过的都是恶人,从未杀过一个好人。然而在电影中,胡军扮演的洪七公只有几个 “吃吃吃” 的镜头,几乎沦为小丑,角色深度被严重削弱,英气荡然无存。
成吉思汗:原著中郭靖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与岳飞的英名紧密相连,成吉思汗有着深具人格魅力和层次分明的历史感。但在电影中,成吉思汗变成了简单的符号,缺乏原著中的英雄气概。
剧情改编失当
三角关系:原著中华筝、黄蓉与郭靖之间的三角关系颇具张力,能凸显人物在关系中的成长。但在电影里,这种张力消失殆尽,未能展现出微妙关系的深层含义。
借道伐金:原著中 “借道伐金” 的情节设计,让华筝的明义、李萍的自尽和郭靖的 “背叛” 都合情合理。但电影却将其演绎成蒙古备受金人欺凌,意图借道南宋进攻金国,又被郭靖羞辱后无奈撤兵的荒唐故事,缺乏合理性。
家国情怀:原著通过诸多情节铺垫,让郭靖 “侠之大者,忧国忧民” 的观点水到渠成。但电影中缺乏前文情节铺垫,这一观点的提出显得十分突兀,难以让观众信服。
电影风格偏差
重特效轻内涵:徐克过于倚重虚拟拍摄技术和特效,让观众更多地进入到差强人意的打斗场景中,却失去了对家国情怀、叙事逻辑合理性的追问,使影片成为一场特效展示,而忽略了对 “侠之大者” 的深刻反思。
美学旨趣迷失:电影既未展现武侠精髓,也未创造新的审美价值,未能形成独特的美学风貌,无法让观众感受到金庸武侠作品中英雄的侠义精神和江湖的多样性。

TAG:潮流 | 娱乐 | 徐克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ent/123549.html
声明:本页面内容源自互联网,不能用于任何商业服务,也不可作为任何信息依据,更无法构成专业建议,我们无法确保该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仅供读者参考。严禁使用和转载与分享该内容。本站对该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内容和图片有误或涉及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处理。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