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镰刀,轻松拿起鼠标。” 在豫东首个 “淘宝村”—— 河南省夏邑县王营村,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村民们如今的生活状态。这个常住人口 1000 多人的小村庄,近半数村民投身电商行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则在电商领域大展身手 。2025 年蛇年春节前夕,记者深入王营村,探寻这个村庄因电商而发生的巨变。
刚进入王营村,村口 “豫东淘宝第一村” 的门牌格外醒目,尽管临近春节,村民们依旧脚步匆匆。路过的一位村民介绍,村子以前是大白菜基地,后来逐步转型做电商。代理村支书王群喜得知记者来意后,热情地赶来接受采访。36 岁的他,已经返乡创业 10 年,如今是村里电商产业的带头人。
在王群喜的大枣加工车间,他向记者介绍,大枣是从新疆农户手中收购而来,运到村里后,要经过分级、清洗、加工和包装等一系列流程,然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咱村发展电商最早能追溯到 2008 年,当时几个在郑州从事电商行业的村民返乡创业,通过淘宝等平台卖新疆大枣等产品。” 王群喜说,看到这些先行者赚到了钱,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逐渐发展到现在近半村民都从事电商行业。
电商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其发展潜力。2018 年,王营村利用约 100 亩集体土地,兴建了夏邑县第一个村级电商产业园。目前,该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 22 家,每年网络零售额约 2 亿元,平均每天有 3 万余件快件发往全国各地。王群喜略带遗憾地说:“要是早来个三五天,就能赶上年货发货高峰期,那时候道路两旁全是各家快递公司的发货车,特别热闹。”
电商产业的发展,对村民生活的改变显而易见。“60 多岁的村民,每天能拿到 80 多元工钱,一个月大概 2000 - 3000 元,一年下来能有 3 万元左右收入。” 王群喜介绍,农闲时,其他村可能有村民聚在一起闲聊,但在王营村根本找不到闲人,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在机械化种植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村民们 “农民” 和 “电商从业者” 的双重身份自由切换,真正实现了 “放下锄头拿鼠标” 。一位大娘拿到工资后,开心地买了电动车,见人就忍不住炫耀:“这可是我自己挣的!”
不仅如此,电商产业还激活了整个县域经济。来自夏邑县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拥有淘宝乡镇 10 个,居全省县域第一;淘宝村 4 个,居商丘市第一;全县电商企业 5000 余家,从业人员 5 万余人。其中,何营乡看似普通的集市背后,藏着 1000 多家电商企业、4500 个网店,年发件量 3300 万单,成为豫东电商的 “心脏”。
不过,王营村的电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王群喜坦言,现在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100 万元的销售额,利润率只有 5 个点,行业太卷,同质化太严重了。” 低价竞争还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甚至有商家以次充好,这无疑在透支 “淘宝村” 的口碑。
同时,未能及时跟上兴趣电商的步伐,也是王营村电商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村里主要还是以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传统货架电商为主。” 王群喜说,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人都尝试过抖音电商,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对着镜头不知道说什么、流量费太贵等,最终未能成功,他的抖音账号粉丝始终没过千。与山东 “直播村” 年销售额过亿的成绩相比,王营村仍被困在传统电商的 “舒适区”。
面对这些困境,王营村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路,开启 “二次创业”。一方面,村里着手品牌化突围,注册区域公共品牌,制定大枣分级标准,从单纯 “卖原料” 转向 “卖品质”;另一方面,开发枣夹核桃、冻干枣片等深加工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避开低价竞争的 “红海”。
此外,夏邑县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助力电商产业发展。根据去年印发的《农村电子商务 “领跑县” 工作实施方案》,到 2026 年,夏邑县力争全县网络零售规模超 150 亿元,年均增长 20%,打造 5 个以上电商产业集群。王群喜也计划在 2025 年带队外出学习,他充满信心地说:“山东‘直播村’能成功,我们也一定能!”
王营村的故事,是中国众多乡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根网线,连接起了城乡,重塑了乡土经济。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60 岁的大娘骑着用工资买的电动车满脸自豪,“90 后” 的老板们在产业园里热烈讨论流量算法,政府文件里出现 “跨境电商”“直播孵化” 等新词汇 。诚如村民所言:“鼠标代替不了锄头,但能让锄头挥得更值钱。” 相信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下,王营村以及更多像它一样的乡村,电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TAG:潮流 | 热榜 | 淘宝村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hot/16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