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计划量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是其在机器人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体信息如下:
计划内容
2025 年:特斯拉计划生产 1 万台 Optimus 机器人,主要用于特斯拉工厂内部测试,验证搬运、装配等基础任务能力,产能爬坡至每月 1000 台。
2026 年:产能提升至每月 1 万台,并启动对外销售;同年推出第二代优化版本,硬件和软件将大幅升级,年产量有望达到 5 万 - 10 万台。
2027 年:目标月产能突破 10 万台,年产量超百万台。
背景与目标
背景:全球机器人行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商业化落地阶段,上游资本开支增加、硬件成本下降,中游技术迭代加速,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背景下,特斯拉加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目标:马斯克曾表示人形机器人 Optimus 预计未来将为公司创造高达 10 万亿美元的长期收入,长远目标是年产 10 亿台,占据市场 10% 以上份额。
技术支持
硬件方面:最新一代 Optimus 手部拥有 22 个自由度,可完成穿针、弹钢琴等高精度动作。特斯拉还自主设计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以实现供应链自主化。
软件方面:英伟达发布的开源 AI 平台 NVIDIA Cosmos,可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特斯拉也在加速建设算力基础设施,以满足 Optimus 的 AI 训练需求,其 AI 训练算力需求是特斯拉汽车的 10 倍。
产业影响
供应链企业:特斯拉的量产计划带动了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行星滚柱丝杠企业新剑传动启动年产 100 万台项目,为特斯拉的巨大需求做准备。
行业发展:作为行业标杆,特斯拉的量级规划直接影响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 “iPhone 时刻”,引领行业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吸引更多企业加速扩产,共同开启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时代。
面临挑战
量产难度:确保数万台机器人性能一致且可靠是当前最大考验,设计原型容易,量产难 100 倍,需要解决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诸多问题。
应用场景拓展:从工厂到家庭、医疗等场景,需突破安全认证、用户习惯培养等壁垒,让机器人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和任务需求,获得用户认可。
TAG:潮流 | 汽车 | 特斯拉
文章链接:https://www.lk86.com/qiche/91921.html